在江蘇無錫五河新村,經營牛奶銷售店的季阿姨最近也用上了掃碼收款。
“天時、地利、人和”,無現金社會正在走近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為5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約為美國的50倍。在某種程度上,隨著移動支付的全速沖刺,中國已經一只腳踏上“無現金社會”的門檻。
移動支付為什么風生水起?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天時,是全球向“無現金”邁進的大趨勢。韓國政府計劃2020年讓硬幣從流通渠道消失,丹麥也在去年允許零售商拒絕現金支付,僅接受移動、銀行卡支付。
人和,是作為基礎設施的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在中國快速普及。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其中手機網民達6.95億,較2015年底增加550萬人。手機超越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
最重要的當屬“地利”。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發放了267張支付牌照。2010年以來,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經過7年發展,中國移動支付已經成為全球的領跑者。
相較于傳統現金流通,無現金流通的優勢也很明顯:節省金融業的勞動力、節約社會資源、減少疾病傳播、減少搶劫現金犯罪、杜絕假幣坑人等。
用戶教育、黑客攻擊、系統崩盤,是無現金支付的攔路虎
無現金社會,優勢甚多,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問題。
首先是用戶教育問題。電子支付的便捷性并非對所有人都適用,特別是沒有聯網的地區、不會使用的老人等。即便是基本可以“無現金”的丹麥,也存在很大問題。丹麥很多鄉村地區的退休老人不會使用銀行卡,更無法使用電子支付,他們希望政府放慢建設無現金社會的步伐。
其次是新的安全問題。電子支付確實能解決傳統現金支付存在的現金遺失、被搶盜等問題,但又面臨兩大新挑戰,包括技術漏洞和惡意詐騙。黑客攻擊和技術詐騙已經讓電子金融的流通和支付遭受很多損失,并催生了無數電子詐騙案。
三是可能遭遇系統崩盤而無法進行金融流通和支付。在災害發生時,光纖和終端設施遭到破壞,電子支付就會陷于癱瘓。同樣,黑客攻擊也會讓網絡癱瘓,從而讓消費和支付無法進行。從信息技術安全和災難管理的角度來看,在支付領域也很難只實行一種沒有備份的電子系統,很難在生活和金融領域全部取消鈔票。
手機支付, 掃碼別隨便
移動支付方便、高效、快捷,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李鬼”二維碼暗藏風險,退款流程繁瑣復雜,網絡速度忽快忽慢……消費者在選擇移動支付時還是要謹慎小心。“無現金社會”來了,但要真正做到安全、放心地“無現金”支付,并不容易。
“正規軍”旁有“李鬼”
現實中,除了擺在柜臺的支付寶、微信二維碼還比較靠譜,自動售貨、網上交易等環節的掃碼支付套路滿滿。社交媒體盜用、短信木馬鏈接、騙取驗證碼等造成的電信詐騙,已成為許多人掃碼支付時最擔心的事。不少人分不清“李逵”與“李鬼”,被不法分子騙走錢財。
最近,廣州荔灣區居民胡澤軍就在地鐵站上了“李鬼”二維碼的當。“那天我在體育西路站換乘,天熱口渴,就去扶梯旁邊的自動售貨機買飲料。機身顯眼處張貼有二維碼,我用微信掃碼付款5元,等了半天我要的‘農夫果園’還沒從出貨口出來。聯系客服之后,經客服提醒,我湊近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張‘李鬼’碼,將正規的二維碼覆蓋了。”胡澤軍說。
“互聯網應用中的新生事物,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二維碼就是一例。”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中心研究員朱巍說,作案者通常抓住消費者對二維碼的好奇心理與知識短板,利用信息不對稱,假借政務創新或消費創新名義,行騙財之實。
收款容易退款難
掃碼支付時如果因為操作失誤向對方多付了錢,追討也有種種麻煩。掃碼支付,不小心還真不行。
點錯小數點造成多付款。北京朝陽區八里莊居民吳利說:“上個月我去社區超市買菜,用微信掃碼支付時,手一滑,誤將17.34元寫成了173.4元,眼睜睜看著現金從卡里轉走,我心里那個著急啊!超市收銀員說,微信退款需要聯系后臺,至少等兩三個工作日;退返現金要請示超市的財務部門,收銀員做不了主。”最后,吳利花了近一周的時間,才把多付的錢要了回來。
“一旦對方收了款,就不可以撤銷,因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都是即時到賬。只有對方同意退回,也就是反向支付過來,才能夠彌補相應的失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程華說,支付便捷性與支付容錯率是有沖突的,增加“確認”“再次輸入密碼”等步驟能幫助消費者發現操作上的失誤,但多一個操作程序,就意味著降低一分操作效率。目前國內一些產品在支付金額較小時,可以免密支付,超過一定限度時,才會要求輸入密碼。
網速太慢造成重復支付。田多多是北京某高校學生,前幾天在學校門口的水果店挑好水果,使用微信支付時,手機網絡信號很差,支付頁面總是跳轉不成功。無奈,她重啟手機才完成支付。晚上,她查看微信支付記錄時發現,那筆水果錢她竟然付了兩次,這說明她第一次其實已經付賬成功,只是網絡信號不好,沒有跳轉回支付成功的頁面。
“銀行信用卡支付失誤后,當即反映給發卡行就能直接處理。從原理上講,掃碼多付的錢,應可以反向處理,即使轉錯了,也能追回來。只是目前支付寶與微信都缺少這個設計,也沒對存在的缺陷進行彌補。”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周虹說,支付寶或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應該完善申訴機制,讓錯轉或多轉的錢能方便地退回消費者手中。當然,如果消費者在現場就與商家協調好,不用上訴到平臺,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輕信鏈接有風險
今年,北京海淀三義廟社區55歲的居民張旭喜歡上了共享單車。然而,最近一次掃碼開鎖的遭遇,讓他心里不爽。
“上個星期三下午,我出地鐵站,找到一輛小黃車準備掃碼開鎖時發現,‘掃碼騎走’二維碼旁邊還貼著一個‘微信掃一掃’的二維碼。我猜這是單車公司新推出的微信支付功能,就去掃了一下,結果不對勁,一下子蹦出一個轉賬100元的提示,嚇得我趕緊關掉了頁面。”
回到家,張旭不放心,叫來兒子分析自己是否有財產損失。經確認,幸好張旭沒有在轉賬頁面輸入支付密碼,手機沒有收到不明短信或鏈接,也沒有通過掃碼下載不明軟件。“掃碼支付這么亂,難道就沒人管了嗎?”張旭很困惑。
無現金社會正在走來,掃碼支付的安全性備受關注,監管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收款機構、消費者等各方都應行動起來。程華認為,掃碼支付、近場接觸支付迅速發展,服務鏈條上涉及的企業越來越多,監管機構加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是當務之急。應建立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和退出機制,加強對客戶備付金、業務合規性的統一管理,為安全、穩定的移動支付建立良好競爭秩序和制度環境。
針對犯罪分子在無人值守的共享單車、自動售貨機上張貼“李鬼”二維碼的現象,朱巍認為,對收款機構來說,維護好自己的二維碼是確保收到付款的基本前提,經營機構有義務清理“李鬼”亂象,確保支付安全。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掃碼后一定要仔細確認彈出的頁面,不要輕信、輕易點擊鏈接,不加對方好友,不告知對方驗證碼等支付信息。”來源: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