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很多大宗商品細分領域的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卻不是強國。國際定價權缺失、風險管理能力弱、產品創新動能不足、物流效率低成本高、金融服務不足等問題,一直是阻礙我國大宗商品企業參與國際市場高端競爭的關鍵因素。而建立科學、高效的現代供應鏈體系,則為企業突破上述困境提供了新的機遇。2017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為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到新的著力點和改革方向,這也是國務院首次將供應鏈的創新與應用上升為國家戰略。
傳統的供應鏈模式強調高效和精準,卻忽略了對外部市場變化的反應能力。而柔性供應鏈則是在傳統供應鏈模式的基礎上,強調對各種外部變化的適應能力,包括對價格變化、供需變化、產品要求變化等,構筑全天候的供應鏈體系,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和產品創新動力,幫助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也能為當前處于迷惘期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有效和規范的路徑指導。
作為柔性供應鏈研究中心的發起和落地單位,南開大學現代管理研究所所長李亞教授表示,在供應鏈管理中,怎樣圍繞核心企業,對信息流,貨物流,資金流的進行合理的協調配置,達到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之間利益的平衡,并使得整個供應鏈更有效率,是現代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積極融入全球的供應鏈網絡,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提升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需要中國學者和業內金融科技企業進行學術攀登和應用創新。將柔性供應鏈理論運用于大宗商品領域,既契合國家戰略,又占據學術的高地和前沿,還能為我國大宗商品的生產流通及投資環節提供理論指導,產學研相結合,利國利民,大有可為。